瑪莎拉蒂名字的由來 “瑪莎拉蒂”[1]這個名字來源于意大利瓦格納(Voghera)一個普通家庭,火車司機羅德夫.瑪莎拉蒂(Rodolfo Maserati)和妻子共同養育了六個男孩:卡羅(Carlo)、賓多(Bindo)、阿爾菲力,埃多勒(Ettore),歐內斯特和馬里奧(Mario),六個孩子都參與促進日后瑪莎拉蒂這個世界著名跑車品牌的建設與發展。 意大利汽車有“二王一后”二王分別是“法拉利”“蘭博基尼”一后就是“瑪莎拉蒂”。 長子卡羅率先介入機械設計領域,為一家摩托車工廠設計單缸發動機,后來他駕駛著該廠生產的摩托車參加了一些比賽并于1900年創下50公里/小時的速度紀錄。1901年,卡羅曾為菲亞特公司短暫工作過,后轉入愛索特法詩尼公司(Lsotta Fraschini)成為機械師,在那里他設法將賓多、阿爾菲力、埃多勒引薦給該公司。此外,卡羅還是個蠻不錯的賽車手,1907年,他駕駛著一輛Bianchi參加了比賽,盡管車子經常在半路上拋錨,卡羅仍取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績。后來卡羅和他的弟弟埃多勒一道開辦了一個專門生產汽車用高、低壓變壓器的公司。卡羅的職業生涯是短暫而輝煌的,29歲時因在車賽中受傷去世。 1914年12月1日,阿爾菲力、埃多勒和歐內斯特創立了'阿爾菲力瑪莎拉蒂集團公司(Societ àanonima Officine Alfieri Maserati)',公司創辦之初,主要業務就是致力于將愛索特法詩尼汽車用于道路汽車賽。 [編輯本段]瑪莎拉蒂的歷程 歷史上第一輛鑲有三叉戟徽標的瑪莎拉蒂轎車是出現在1926年4月25日Targa Florio比賽上。這輛由阿爾菲力駕駛,完全由瑪莎拉蒂兄弟們自行設計制造的瑪莎拉蒂Tipo 26汽車采用1.5升直列八缸發動機,最高時速可達100英里/小時。阿爾菲力的弟弟馬里奧將該車微型標設計成樹葉形底座上放置的三叉戟,設計靈感來源于公司所在地博洛尼亞市市徽海神尼普頓(Neptune),他手中握有顯示其巨大威力的武器--三叉戟,寓示著瑪莎拉蒂問世后將在世上引起巨大轟動。第一次出場,瑪莎拉蒂就取得了Targe Florio大賽的勝利。后來由于Type 26接連在一些賽事中取得了勝利,瑪莎拉蒂公司開始考慮生產賽車。其后的十余年間,瑪莎拉蒂公司又相繼推出Tipo 26B,瑪莎拉蒂V4,瑪莎拉蒂4CTR,瑪莎拉蒂4CL等經典車型,以其性能與品質的完美結合贏得了諸如'意大利大獎賽(Ltalian GP)'、'的黎波里大獎賽(Tripoli GP)'等賽事的勝利。 1932年3月,公司的創始人之一,阿爾菲力.瑪莎拉蒂永遠地告別了他心愛的賽車事業。他的離去,不啻為對尚未示成熟的瑪莎拉蒂在賽場上捷報頻傳,公司卻因經營不善而每況愈下,于1937年出售部分股份給Orsi家庭,公司總部則遷至摩德納(Modena)。 與此同時,盡管受到來自梅賽德斯的強大競爭,瑪莎拉蒂還是接二連三地取得了一系列車賽的勝利,尤其是1939年5月30日--這的確是個值得瑪莎拉蒂驕傲的日子--一位車手駕駛著瑪莎拉蒂8CTF取得了美國印蒂安納波利斯500英里大賽的勝利,并且在下一年,也就是1940年,再次取得該賽事的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瑪莎拉蒂公司開始生產機械工具、電器元件、火花塞和其它電子設備。戰爭過后,工廠恢復了生產并開發出一種新型高性能轎車--A6 1500。與此同時,A6GCS也粉墨登場,面對著來自阿爾法.羅密歐及法拉利等跑車咄咄逼人的競爭勢頭,A6GCS仍取得了摩德納環路賽的勝利。無奈二戰中意大利汽車年產量僅達到28982輛,這也直接影響到了瑪莎拉蒂的銷量。 為早日走出戰爭陰影,五、六十年代,意大利各汽車公司開始不斷改進產品、投產新車型。瑪莎拉蒂公司也不例外。后來的事實證明五十年代初期對瑪莎拉蒂公司來說的確是一段爬坡時期,開始是阿爾發.羅密歐,后來再加上來自法拉利的競爭,使得瑪莎拉蒂公司不得不考慮在1953年起用曾擔綱改進A6GCM的喬克諾.克羅布(Gioacchino Colombo)任總工程師,并重組車隊重新取得車賽的勝利。這其中瑪莎拉蒂賽車在1953年意大利車手大獎賽中戰勝了法拉利。 當時,克羅布還在忙于后來的瑪莎拉蒂250F賽車設計工作。1954年,250F奪得阿根廷大獎賽(Arge
外科治療急性IMR絕大多數是由于乳頭肌斷裂而引起,病情進展迅速,死亡率較高。大多數患者均需外科手術治療,雖然手術的最佳時機仍有爭議,但一般認為在心功能惡化前和血流動力學尚平穩時進行,這樣有利于提高早期和晚期的生存率。急性或慢性IMR的外科治療是采用二尖瓣置換術或是二尖瓣修補術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建議[13],目前更傾向于采用二尖瓣修補術。對中至重度IMR病人,外科心肌再血管化同時行外科干預的聯合治療方法已初步顯示較好的療效[14,15],當二尖瓣修補術療效不佳時,應立即實施二尖瓣置換術[16]。對輕至中度IMK病人在外科心肌再血管化的同時是否行二尖瓣外科干預仍有爭議。短暫的IMR當心肌缺血改善后,二尖瓣關閉不全可減弱或消失。對于這種病人,采用冠脈介入治療或冠狀動脈搭橋術就能獲得良好效果,一般不需要進行瓣膜手術。但如術后仍有明顯的二尖瓣關閉不全,則需進行二尖瓣修補術或二尖瓣置換術。值得注意的是,無論采用哪一種技術,對功能性IMR病人行外科干預比非缺血性MR危險更高。嚴重IMR病人在外科搭橋術和二尖瓣手術同時進行時死亡率相對較高,住院及術后30天死亡率約為3.9%~14.9%,二尖瓣成形術有相對低的死亡率,其方法包括交界環縮、Carpentier環環縮、軟質環環縮、后葉矩形切除以及邊緣對邊緣修補等。Alfieri等應用邊緣對邊緣(Edge-to-Edge)二尖瓣修補技術治療121例病人,總的住院死亡率1.6%,總生存率92%士3.1%,95%土4.8%的病人在6年的隨訪中不需再次手術,且無二尖瓣狹窄發生。平均隨訪(2.2士1.5) 年病人心功能明顯改善。這一技術操作簡單,在前后瓣葉中點縫合,形成二尖瓣雙出口。Umana等薈萃分析了600多例行邊緣對邊緣修補術患者的臨床結果,出院前二尖瓣反流分級從3.6士0.5減到0.5士(P<0.0001),同時射血分數由33%士13%增加到45%士11%(P<0.016)。二尖瓣口面積從(2.5士 0.3)cm2減為(2.1士0.3)cm2。以上報道清楚表明這一技術治療IMR安全有效,且無二尖瓣狹窄發生。